易世博首页
你的位置:易世博首页 > 新闻动态 >
开放三胎后,我国新生人口不增反降,专家:生孩子靠不了90后
发布日期:2025-05-22 09:49    点击次数:119

人口变化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影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2021年我国放开三胎政策至今已过去四年,但新生人口数量却持续走低,形成鲜明对比。人口发展呈现出低生育率、高老龄化的"倒金字塔"结构,这一趋势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出生人口仅为162万人,按此趋势预计全年出生人口将不足650万,比2024年的785万人再减少17.2%。这已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生人口的最低值。回顾历史数据,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2022年降至956万人,2023年跌至899万人,2024年继续下滑至785万人。短短五年间,我国新生人口从超过千万降至不足七百万,跌幅超过4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25年初发布的《中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7,远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也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目前的生育水平。这一数据意味着平均每位育龄妇女一生中仅生育约1个孩子,无法维持人口的自然更替。

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国家老龄委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2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0.1%。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例将接近30%。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意味着未来社会抚养比不断上升,每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承担更多的养老负担。

我国人口学家在2024年底的全国人口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中国人口危机已从理论预警进入实质性阶段。按照现有生育率和死亡率趋势,我国总人口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实际已从2014年开始减少。这一变化对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产业结构等多个领域都构成长期挑战。

面对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从2016年全面二孩到2021年开放三孩,从税收优惠到生育补贴,从产假延长到育儿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充。2025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包括提供每月1500元育儿补贴、增设托育服务机构、延长产假至180天等多项具体措施。

但这些政策能否有效提升生育率?数据给出了否定答案。中国人口学会2024年的调查显示,在90后年轻家庭中,65.8%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有政策支持,也不打算生育二孩或三孩;而75-85年出生的家庭中,这一比例为48.6%。政策效应与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之间存在显著鸿沟。

经济学家任泽平去年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一定要抓住75-85年还能生育的时间窗口,制定'催生'计划,不要指望90后00后。"这一言论引发广泛讨论。确实,从各种数据和实际情况看,生育意愿的代际差异十分明显。为何专家认为生孩子靠不了90后?深入剖析背后存在多重深层次原因。

第一,90后的价值观与传统生育文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生育动机在这一代人身上已大幅弱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24年的数据显示,在90后群体中,将"传宗接代"视为生育重要原因的比例仅为12.7%,远低于70后群体的58.3%。

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中心2025年初发布的《中国生育意愿调查报告》显示,90后群体生育决策主要考虑因素是"能否给孩子提供良好成长环境"(87.6%)和"对个人发展的影响"(76.3%),而不是传统的家族延续观念。90后们更倾向于从个人实现和子代福祉角度考量生育问题,而非家族传承视角。

90后对婚姻和生育持更加审慎的态度。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632万对,创下1986年以来新低。平均初婚年龄已从2010年的24.5岁推迟至2024年的29.7岁。晚婚必然导致晚育甚至不育,这与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密切相关。

社交媒体上一位90后的留言颇具代表性:"我需要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才能考虑孩子的问题。如果连自己都活得勉强,怎么给孩子幸福?"这种先立后生、慎重对待生育的态度,与老一辈人的生育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住房、教育、医疗等高昂成本构成了90后生育的现实障碍。抚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总成本已成为许多年轻家庭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24年发布的《中国家庭养育成本研究报告》估算,在一线城市抚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0-22岁)的平均总成本约为485万元,二线城市为276万元,三四线城市也达到163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家庭的真实压力。以北京为例,2025年1月发布的《北京青年发展蓝皮书》显示,90后家庭月收入中位数为18500元,而养育一个学龄前儿童的月均成本为6700元,占家庭收入的36.2%。如果考虑到房贷压力,许多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所剩无几。

住房负担尤为突出。中国房地产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住房发展报告》显示,全国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平均为10.8:1,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3-6:1。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工薪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十年才能全款买下一套住房。在这种情况下,90后们普遍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生育意愿自然大打折扣。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90后女性在社交媒体分享:"每个月还完房贷,再算上基本生活开支,几乎没有余钱。生孩子是要额外的卧室、额外的教育费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钱,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这种经济压力下的理性选择,在90后群体中相当普遍。

教育支出同样是重要因素。教育部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家庭年均支出约2.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约3.8万元,高中阶段约4.5万元,大学阶段约5-10万元。这还不包括各类校外培训费用。202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即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城市家庭年均教育支出仍占家庭总收入的26.7%。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90后父母深知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就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一位90后妈妈在育儿论坛中写道:"给不了孩子良好的教育资源,还不如不生。我宁可全力培养一个孩子,也不要生两三个却都养不好。"这种高质量养育理念取代了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

第三,90后作为独生子女一代,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25年初发布的调查显示,90后一代平均需要赡养3.8位老人(包括父母和祖父母),同时还要抚养自己的子女。这种"421"家庭结构(四个老人、两个成年人、一个孩子)给90后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社会保障网络仍不完善也加剧了这一问题。养老金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计将在2035年前后出现收不抵支的局面。这使得90后不得不为自己的养老和父母的赡养做更多准备,进一步削弱生育意愿。

第四,90后对个人自由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影响生育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90后群体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明显高于70、80后群体。在考察生活满意度的各项指标中,90后最看重的是"个人成长空间"(86.3%)和"工作与生活平衡"(82.7%)。

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2025年初发布的《90后消费趋势报告》显示,90后在休闲娱乐、自我提升、旅游体验等领域的支出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38.6%,远高于80后的27.5%和70后的19.8%。这反映出这一代人更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和生活体验。

对90后来说,育儿意味着至少15-20年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与他们追求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愿望直接冲突。社交平台上"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s,双收入无子女)话题的持续热度,反映出部分90后主动选择无子女生活方式。知名社交平台2024年的数据显示,与"丁克"相关的话题阅读量超过25亿,讨论人数同比增长65%。

一位90后男性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我们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考虑到养孩子的全部成本——金钱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情感成本。权衡后发现,现阶段我们更愿意投资自己的成长和生活品质。"这种理性计算背后,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第五,职场女性面临的生育惩罚也是重要因素。全国妇联2024年的调查显示,90后职场女性中有76.8%担心生育会对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也确实如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女性产后薪资水平平均下降12.5%,晋升机会减少21.7%。

尽管近年来各地出台了延长产假、鼓励男性休育儿假等政策,但实际执行效果仍不理想。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报告指出,全国男性休育儿假的比例仅为8.6%,远低于北欧国家80%以上的水平。

这些数据反映出,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制约仍然存在,而家庭责任分担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社会发展研究院2025年初发布的《90后女性生育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90后女性认为,在没有完善社会支持和家庭责任分担机制的情况下,生育对女性个人发展的限制过大。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专家提出的"生孩子靠不了90后"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我国与许多经历过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一样,正在经历一场生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多重因素影响,不是简单政策就能逆转的。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我认为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行动。在政策层面,需要从"鼓励生育"转向"支持养育"。单纯的生育补贴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养育支持体系。这包括大幅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完善生育保险和带薪产假制度、加强对女性就业的保护等。国际经验表明,北欧国家之所以能维持较高生育率,关键在于完善的儿童福利和家庭支持政策。

在经济层面,需要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成本压力,尤其是住房负担。住建部202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住房自有率虽高达90%以上,但年轻人购房压力仍然巨大。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健全长期租赁市场,都是缓解年轻人住房压力的必要措施。

在教育层面,需要真正落实教育公平,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2024年教育部公布的"双减"政策落实情况显示,校外培训热度有所降低,但家长教育焦虑并未实质性缓解。只有建立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在性别平等层面,需要更加重视女性在生育中的特殊需求,同时鼓励男性更多参与家庭责任。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2024年的研究指出,男女平等的家庭分工与较高生育意愿呈正相关。建立更平等的性别文化和就业环境,有助于提升女性生育意愿。

从长远看,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口问题是一个系统性挑战,需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协同应对。将生育仅视为个人选择或家庭责任是不够的,它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可持续性。

低生育率已成为全球化趋势,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类似挑战。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人口挑战并非个例,而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

作为经历了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快速转变的国家,我国需要调整发展理念,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注重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智能制造等,都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路径。

看待90后的生育选择,我们不应简单以"不负责任"或"不愿担当"来评价。他们面临的是与上几代人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活压力。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基础上,创造更有利于生育和养育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应对人口挑战。

放眼未来,我国人口政策需要从单纯控制数量转向更加重视质量和结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25年初提出,应以"适度规模、合理结构、素质优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

你对我国的生育政策和年轻人面临的生育困境有什么看法?是否认同专家"生孩子靠不了90后"的判断?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上一篇:2024年141期七星彩 南哥百万位四码推荐_7星彩
下一篇:我国或用小型核反应堆给数据中心供电 核电板块投资机遇凸显